在全球綠色出行浪潮推動下,中國電動摩托車企業加速“出?!?,而東南亞憑借人口紅利、政策支持與日益增長的短途出行需求,成為兵家必爭之地。然而,當出口量激增時,一道道隱形的“關稅墻”悄然豎起——部分國家提高整車進口稅率、設置本地含量要求,甚至以環?;虬踩珮藴蕿橛蓸嬛顷P稅壁壘。面對這些挑戰,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將目光從“賣產品”轉向“建工廠”,通過本地化生產繞開關稅風險,真正扎根東南亞市場。

關稅壁壘:出口增長背后的“減速帶”
近年來,越南、印尼、泰國等國紛紛調整進口政策。例如,印尼對整車進口征收高達60%的綜合稅率,并要求進口電動車必須滿足一定比例的本地零部件使用率;越南則通過技術認證和能效標準提高準入門檻。這些措施雖以“保護本土產業”或“推動綠色轉型”為名,實則為外來企業設置了高昂的合規成本。
對于依賴出口的中國企業而言,高關稅直接壓縮利潤空間,削弱價格競爭力。更嚴峻的是,一旦政策突變,整條供應鏈都可能面臨中斷風險。因此,單純依靠出口模式已難以維系長期增長,本地化生產成為破局關鍵。
本地化生產:從“出口”到“融入”的戰略躍遷
所謂本地化生產,并非簡單地在海外設廠,而是構建涵蓋研發、采購、制造與售后的完整本地生態。例如,某頭部電動摩托車品牌在泰國設立組裝線后,不僅引入中國核心電控技術,還與當地電池回收企業、零部件供應商合作,使本地采購比例迅速提升至40%以上,成功享受東盟內部零關稅待遇。
這種“技術+本地資源”的融合模式,不僅規避了高關稅,還增強了品牌在地認同感。消費者更愿意信任“本地制造”的產品,政府也更傾向于支持能創造就業、帶動產業鏈發展的外資企業。更重要的是,本地化生產縮短了交付周期,提升了售后響應速度,形成出口模式難以比擬的服務優勢。
政策紅利與風險并存:本地化并非萬能解藥
當然,本地化生產并非一勞永逸。東南亞各國政策環境復雜多變,勞動力技能水平參差不齊,基礎設施配套尚不完善,都可能增加運營成本。此外,過度依賴單一國家設廠,也可能因政治或匯率波動而陷入被動。
因此,聰明的企業采取“多點布局+柔性供應鏈”策略。例如,在印尼側重電池組裝,在越南聚焦整車裝配,在馬來西亞布局研發中心,形成區域協同網絡。同時,積極與當地政府溝通,參與行業標準制定,爭取稅收減免、土地優惠等政策支持,將合規成本轉化為戰略資源。
未來路徑:本地化是起點,生態化才是終點
長遠來看,電動摩托車企業要在東南亞站穩腳跟,不能止步于“本地制造”,更要邁向“本地創新”與“本地生態”。這意味著產品設計需貼合當地路況與用戶習慣(如載重能力、防雨性能),能源解決方案要融入本地電網與換電網絡,甚至參與城市交通規劃。
當一家中國企業不再只是“出口商”,而是成為當地綠色出行生態的共建者,關稅壁壘自然消解于無形。本地化生產的真正價值,不在于規避風險,而在于贏得信任、創造共贏。
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今天,出海已不是“賣得多”,而是“扎得深”。電動摩托車企業唯有以本地化為跳板,以生態化為目標,才能在東南亞這片熱土上,駛出一條可持續的增長之路。
- END -
免責聲明: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,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網無關。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,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。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。